国足选帅闹剧已拖沓两月,媒体圈的批评声浪愈发尖锐。名记徐江直言本土教练或沦为“陪标”工具,潘伟力更戳破核心:热炒本土人选不过是足协的谈判策略。这番言论戳中了球迷的疑惑——一场本应专业的选拔,为何变得像商场砍价?背后藏着的算计,远比“土洋之争”更复杂。足协看似主导考察,实则并无最终拍板权,这种“传声筒”角色,让选帅成了多方权衡的拉锯战。

“陪标”套路的背后,是现实利益的考量。外教虽有战术优势,但动辄百万欧元的年薪让预算吃紧,且过往不乏“水土不服”的案例。把本土教练推到台前,既能制造“有备胎”的假象逼外教让步,又能回应部分民意,堪称“一举两得”。更微妙的是责任规避,选帅流程越复杂、选项越多,日后若成绩不佳,问责就越难落到具体人身上,这种“问责屏障”成了决策拖沓的隐形推手。

本土教练的处境更显尴尬。此前执教成绩未达预期的阴影仍在,让管理层难下决心委以重任,却又要借其名头充当谈判筹码。有圈内人直言,这些教练成了“悲情棋子”,在聚光灯下被反复讨论,最终可能只是陪跑。这种操作不仅消耗着本土教练的声誉,更暴露了中国足球选拔体系中,专业判断让位于利益算计的沉疴。

选帅拖沓已造成实质损失,国足连续错失国际比赛窗口的磨合机会,距离下届世预赛只剩不足两年。眼下最该明确的,是选帅标准究竟服务于球队发展还是行政考量。若继续把选拔当“砍价游戏”,即便敲定主帅,也难建稳定体系。这场闹剧何时落幕?“陪标”套路能否换来合适主帅?答案,正考验着中国足球的专业与担当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。
CYQY-生活与科技







